1.標的物之名稱及性質(如坐落台中市北區XX段XX小段土地): 高雄市新興區新興段三小段1756地號等13筆土地(含建物) 及同地段1756-1地號等5筆道路地土地 2.事實發生日:111/3/15~111/3/15 3.交易單位數量(如XX平方公尺,折合XX坪)、每單位價格及交易總金額: 土地面積約595.6226坪(含道路地全部); 購買總價款為新台幣1,244,230,000元整(含建物)。 4.交易相對人及其與公司之關係(交易相對人如屬自然人,且非公司之關 係人者,得免揭露其姓名): 交易相對人:10位自然人等。 與公司之關係:非公司之關係人。 5.交易相對人為關係人者,並應公告選定關係人為交易對象之原因及前次移轉之 所有人、前次移轉之所有人與公司及交易相對人間相互之關係、前次移轉日期 及移轉金額: 不適用。 6.交易標的最近五年內所有權人曾為公司之關係人者,尚應公告關係 人之取得及處分日期、價格及交易當時與公司之關係: 不適用。 7.預計處分利益(或損失)(取得資產者不適用)(遞延者應列表說明 認列情形): 不適用。 8.交付或付款條件(含付款期間及金額)、契約限制條款及其他重要約定 事項: 第一期款:支付簽約款約10%。 第二期款:支付用印款約10%。 第三期款:支付完稅款約10%。 第四期款:支付過戶款約40%。 第五期款:支付點交款約30%。 9.本次交易之決定方式(如招標、比價或議價)、價格決定之參考依據及 決策單位: 本公司董事會參考市價及估價報告後,以議價方式進行本次交易。 10.專業估價者事務所或公司名稱及其估價金額: 宏邦不動產估價師聯合事務所, 估價金額計新台幣1,309,541,875元。 泛亞不動產估價師聯合事務所, 估價金額計新台幣1,315,534,990元。 11.專業估價師姓名: 宏邦不動產估價師聯合事務所:李青塘先生。 泛亞不動產估價師聯合事務所:楊閔安先生。 12.專業估價師開業證書字號: 1(103)台內估字第000453號;(108)北市估字第000278號 2(108)台內估字第000590號;(109)北市估字第000280號 13.估價報告是否為限定價格、特定價格或特殊價格:否或不適用 14.是否尚未取得估價報告:否或不適用 15.尚未取得估價報告之原因: 不適用 16.估價結果有重大差異時,其差異原因及會計師意見: 不適用。 17.會計師事務所名稱: 不適用。 18.會計師姓名: 不適用。 19.會計師開業證書字號: 不適用。 20.經紀人及經紀費用: 不適用。 21.取得或處分之具體目的或用途: 取得營建用地建屋出售。 22.本次交易表示異議之董事之意見: 無。 23.本次交易為關係人交易:否 24.董事會通過日期: 民國111年03月15日 25.監察人承認或審計委員會同意日期: 民國111年03月15日 26.本次交易係向關係人取得不動產或其使用權資產:否 27.依「公開發行公司取得或處分資產處理準則」第十六條規定 評估之價格:不適用 28.依前項評估之價格較交易價格為低者,依同準則第十七條規 定評估之價格:不適用 29.其他敘明事項: 無。
每日彙整: 15 3 月, 2022
北投 躍商辦交易熱區(華固+長虹的開案)
根據實價登錄交易資料顯示,台北市北投區土地在2018~2021年、連四年交易規模均衝破100億元以上,其中2021年更一舉衝破200億元大關,關鍵就在區域擁有北投士林科技園區的發展題材,帶動建商與企業投資,並且讓北投區成為近四年間土地累計交易最熱絡的區段。
信義全球資產總經理柯宏安分析,去年北士科的商辦預售案「華固創富中心大樓」出現每坪破70萬元成交價,價格追上內科發展最成熟的西湖段,看得出建商看好北士科將複製內科的成功經驗,再加上台北市新辦公室供不應求之下,因此才有目前這種區域尚未發展成熟,區域物件交易卻已相當熱絡的情況。
據實價登錄最新資料顯示,過去四年台北市北投區土地交易規模已連四年超過100億元,去年交易金額更衝上210億元,成為市場關注焦點;其中,擁有北投士林科技園區題材的「軟橋段」,科技產業專用區土地行情從2018年平均每坪155萬元一路攀高,2021年已來到平均每坪215萬元,上漲將近四成。
以開發商動作來看,去年就有華固(2548)、長虹、達麗、力麗等企業搶進投資,又以長虹建設每坪245萬元買下約626坪土地的單價最高。
建商與企業的投資,是帶動此區商辦供給量的主要來源;觀察軟橋段科專區中的土地開發進度,兩家推案效率高的華固、長虹建設分別在去年7、8月拿到建照。
柯宏安分析,華固建設旗下軟橋段49地號之824.45坪地,將打造地上14層、地下四層之商辦大樓,推估未來將釋出近5,000坪商辦供給。
長虹建設手中軟橋段50、51地號之2,089.56坪地,將蓋地上24層、地下五層商辦大樓,初估未來也將有近1.1萬坪樓地板面積釋出,兩大案將率先帶動此區辦公大樓交易熱度。
亞昕新莊「森中央」、林口「昕銀座」 雙喜動土
上櫃營建股亞昕國際(5213)營運報喜,旗下住商合一的新莊副都心雙塔百億大案「亞昕森中央」、林口日系鉅作「昕銀座」兩大建案分別於11日、今(14)日,舉行開工動土大典。
亞昕今天表示,這兩大建案總銷分別約達110億元、50億元,目前銷售反應熱絡,若施作工程如預期進度,預計於2025年完工,屆時兩大建案雙雙竣工,可望為新北新莊、林口樹立國際指標性的建築。
亞昕表示,有新莊副都心景觀地王之稱的「亞昕森中央」,為集團借鑒東京六本木之丘(Roppongi Hills),及虎之門之丘(Toranomon Hills)這兩大職居雙贏典範,以打造「日系城中城」為定位,在雙塔中導入影城、美術館、酒店等,串聯:職(商辦)、住(住宅)、遊(花園)、憩(空中走廊)全方位住商共榮、職住雙贏的新境界。
亞昕表示,全案規劃以2至4房規格,鎖定雙北科技新貴、金融圈高階等客群,正對4,800坪的塭仔底溼地公園,近鄰機捷副都心站、新莊聯合辦公大樓、宏匯廣場。
觀察近五年實價登錄資訊,桃園機場捷運各站點周邊住宅市場,A4新莊副都心站周邊住宅交易最為熱絡,去年交易量達302件名列第一,單坪平均成交量更是從2017年的35萬元來到2021年的45.9萬元,漲幅超過31%,凸顯桃園機捷、副都心及頭前重劃區各大重點建設逐步到位後,帶動宏匯商場、國家電影中心、飯店、企業總部紛紛進駐,加上傳統商圈、公園綠地、學區等,推進新莊副都心生活機能完善,成為新莊住宅價格穩定成長的原因。
亞昕表示,從「森中央」推出後,住宅每坪成交價將接近70萬元,遠高於前期開發評估階段,購屋客層多以首購、換屋等剛性需求為主。
亞昕表示,除了新莊百億大案「森中央」外,亞昕接續推出適合小家庭、三代同鄰的林口「昕銀座」,建案座落在商業中軸核心的文化三路,年輕夫妻與小型家庭等詢問不斷攀升,其中住宅層戶數已熱銷近七成。
展望111年,亞昕對於今年營運成長深具信心。林口「昕聯心」、三重「昕悅灣」、大同「亞昕華威」、桃園「向陽」等案,預估總銷合計可達約120億元以上,目標預計於111年底前拿到使用執照,隨著未來完工交屋,助力今年營運良好成長。
亞昕表示,受惠於低利環境、資金豐沛、通膨預期等因素的催動,也讓亞昕全台手握的線上個案,包括台北市「擎天森林」,新北市「昕上城」、「淳白」、「森中央」及「昕銀座」,桃園市「一見」、「喜徠登」、苗栗「昕見築」及台中「一緒」等重磅建案,總銷值得以再拉升。預期各案如預期入帳認列,將使營運再上層樓。
4800坪濕地公園第一排 亞昕攜手新潤推副都心新案 (廣宣稿)
績優上櫃亞昕集團(股票代號:5213)今年推案大手筆,戰線橫跨中台灣以北,其中最具規模的首推位於新莊副都心的「亞昕森中央」。看好新莊副都心,亞昕集團打造日系城中城概念開發案, 3/11由亞昕集團董座姚連地率開發團隊舉行開工典禮。
亞昕集團董座姚連地指出,後疫情加上近期俄烏戰役影響,持續干擾全球大宗商品價格。眾所周知,油價與鎳價急速竄升,連帶推動相關物價飆漲,伴隨進行中的地貴、料漲、缺工,使得整體營建成本無法回頭。這兩年來營建成本起碼上揚了40%,建商正式邁入微利時代,以往戲稱電子業「毛三到四」的說法現在亦適用在建築開發商。
「亞昕森中央」擁有2100坪壯闊基地,並在4800坪濕地公園首排,規劃商辦與住家,是今年329檔期新莊最大案,以媲美東京六本木之丘(Roppongi Hills)、虎之門之丘(Toranomon Hills)的理念,導入職(商辦)、住(住宅)、遊(花園)、憩(空中走廊)全方位場域,明確的「日系城中城」定位,預示住商共榮新境界。幕後團隊亦是一時之選,包括「三井花園酒店」柯宏宗、「忠順大院」王思敏、「南港展覽館」黃立宗與竹中工務店前工務長田中純夫,堅強陣容共創大業。
據現場銷售人員表示,此案不僅在新莊當地仕紳、自營商詢問不斷,雙北科技新貴、金融圈高階亦跨區關注,熱度驚人,可望為亞昕股價挹注活水。
原文網址: 4800坪濕地公園第一排 亞昕攜手新潤推副都心新案 | ETtoday房產雲 | ETtoday新聞雲 https://house.ettoday.net/news/2208076#ixzz7NZ61Z9QA
Follow us: @ETtodaynet on Twitter | ETtoday on Facebook
新潤去年EPS3.08元 今明年業績來源無虞
新潤興業去年合併營收39.75億元,每股稅後盈餘3.08元。圖為新潤董事長郭長庚。(記者陳永吉攝)
〔記者陳永吉/台北報導〕營建股新潤興業(6186)去年受惠林口A7《鉑麗》、三重《橋峰168》與鶯歌《幸福莊園2期》等三大建案陸續完工交屋認列收入下,全年合併營收39.75億元、營業利益5.57億元、稅後淨利4.22億元,分別較2020年成長37.74%、15.20%與10%,每股稅後盈餘(EPS)3.08元。
新潤表示,公司目前在手建案中,今、明兩年預計有9大建案完工啟動交屋,其中土城《新潤心城》住宅與泰山塭仔圳重劃區《新潤A5》住宅區兩大建案已完銷;2022年預期完工之建案為土城《新潤心城》、桃園航空城《明日莊園》、桃園蘆竹機捷A10站《新潤捷韻A10一期》&《新潤捷韻A10二期》,合計總銷金額達52.9億元;2023年預期完工之建案有南港《擎天森林》、泰山《新潤A5》、淡水《新潤心苑》、桃園高鐵特區《新潤君頤》、桃園蘆竹機捷A10站《A10第三期》,合計總銷金額達116.7億元。
新潤興業今年將持續推出新建案搶市,目前規劃有第2季推出土城暫緩重劃區斬龍山公園旁《新潤青樺》、第3季推出桃園蘆竹機捷A10站《A10第三期》與新莊新知段,加上南港《擎天森林》、林口《新潤Double》、淡水《新潤心苑》與桃園高鐵特區《新潤君頤》等建案,且已取得板橋江子翠重劃區839.37坪土地,將規劃2-3房的住宅產品,總銷金額達32億元,預計明年推案,皆為新潤中長期營收帶來成長動能。
新潤去年EPS3.08元 推案一波波(未來案源說明)
新潤興業(6186)昨(14)日公告去年財報,稅後純益為4.22億元、年增10%,每股純益達3.08元。新潤興業指出,公司今明兩年預計有九大新案完工,合計總銷金額近170億元,今明兩年營運將有不錯成長動能。
新潤興業去年受惠林口A7「鉑麗」、三重「橋峰168」與鶯歌「幸福莊園2期」等三大建案陸續完工交屋認列收益,推升全年合併營收達39.75億元、年增37.7%,營業利益5.57億元、年增15.2%,稅後純益4.22億元、年增10%,每股稅後純益(EPS)3.08元。
新潤興業表示,今明兩年公司將有九大建案完工交屋,其中土城《新潤心城》住宅與泰山塭仔圳重劃區《新潤A5》住宅區兩大建案已完銷;以今年來說,包括土城「新潤心城」、桃園航空城「明日莊園」、桃園蘆竹機捷A10站「新潤捷韻A10一期」&「新潤捷韻A10二期」,合計四大新案完工之總銷金額達52.9億元。
2023年共有五大新案將完工,包括南港「擎天森林」、泰山「新潤A5」、淡水「新潤心苑」、桃園高鐵特區「新潤君頤」、桃園蘆竹機捷A10站「A10第三期」,合計建案完工之總銷金額達116.7億元。
資料來源:
潤隆去年獲利大增13倍 EPS 4.26元 擬配3.5元股利(決議擬發債籌資 20 億元)
上市建商潤隆 (1808-TW) 在建案入帳挹注下,去年營收達 104.79 億元為近三年新高,稅後純益 16.72 億元,年增 13.26 倍,每股純益 4.26 元,董事會今 (14) 日決議每股擬配發現金股利 3.5 元,包括 2 元現金及 1.5 元股票股利。潤隆董事會也決議擬發債籌資 20 億元。
潤隆 2021 年第四季營收 31.14 億元,毛利率 26.62%,季減 0.55 個百分點,年增 6.32 個百分點,稅後純益 6 億元,季增 92.93%,年增 5 倍,每股純益 1.53 元。
潤隆 2021 年營收 104.79 億元,毛利率 26.13%,年增 12.85 個百分點,稅後純益 16.72 億元,年增 13.26 倍,每股純益 4.26 元。
潤隆 2021 年主要完工個案為新北板橋「柏克萊公園」、台南安平「潤隆真愛 NO2.」、高雄苓雅「文化潤隆」,總銷 73.53 億元;而今年潤隆則在基隆中山區、台北文山區、台中西屯區有 3 建案醞釀中,總銷金額達 234.57 億,主攻 2-3 房產品。
潤隆去年EPS4.26元 近三年新高(2022案子情況)
潤隆建設(1808)去年四大新案完工入帳,推升營運大跳躍,去年全年營收達104.79億元、年增36.8%,稅後純益達16.71億元、年增13.2倍,每股純益4.26元,寫下近三年新高;公司決議配發2元現金、1.5元股票,合計達3.5元股利。
潤隆建設公布去年年報,公司去年在「悅誠」、台南「潤隆」(真愛NO.2)、「文化潤隆」,以及板橋「柏克萊公園」等四大新案完工入帳下,推升去年全年營收衝破百億元,去年營收達104.79億元、年增36.8%,毛利率為26.1%,較前年大增12.8個百分點,營業利益達20.9億元、年增4.17倍,稅後純益達16.71億元、年增13.2倍,每股純益達4.26元,寫下近三年新高。
潤隆建設昨(14)日董事會決議配發3.5元股利,其中2元現金,以及1.5元盈餘轉增資配股;依公司昨日收盤價55.3元計算,若後續順利填息,現金殖利率為3.6%。
潤隆建設2022、2023、2024年三年完工量將連續三年超過200億元,又以2024年278.19億元最多、達到入帳高峰。潤隆建設今年將有「國家大院」、「新橫濱」兩大新案完工入帳;其中總銷105億元的「國家大院」,總戶數達826戶。
資料來源:2022/03/14 23:30:49
經濟日報 記者陳美玲/台北報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