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市商辦 3年內可望解渴(2545皇翔)

連續數年的辦公「缺貨」潮,可望在未來三年獲得解渴,最新調查顯示,台北市中心將有11棟辦公大樓自2022~2024年完工落成,提供新供給逾11萬坪,相當於四年的市場需求量;不過市場專家預期,在全球ESG潮流下,跨國企業辦公選址,將偏好LEED及WELL國際認證的大樓為首選,未來辦公市場不但量變、也面臨質變。

高力國際調查顯示,今年依工程進度,全年只有一棟辦公大樓完工,遠雄台北大巨蛋預計第四季至年底有機會取得使用執照,面積約達11,370坪,辦公市場仍明顯供不應求。

不過2023年將有多達六棟商辦大樓完工,包括上海商銀總部大樓約6,100坪,寶紘建設公辦都更案敦南安和大樓約有3,400坪,富邦A25大樓將有3萬坪,國泰松江路辦公大樓,皇翔建設台汽北部約有1.13萬坪,陽信銀行總部大樓則約有6,000坪,估計2023年將有61,848坪新供給。

進入2024年,將有四棟商辦大樓完工,包括敦南金融大樓約12,000坪,元大仁愛路和復興南路口空軍官兵俱樂部地上權總部大樓完工,國泰寰宇大樓約13,000坪,以及皇翔建設南京東路地上權商辦大樓約1,500坪,陸續完工,總計約有37,500坪新供給釋出。

高力國際租戶服務部資深執行董事楊慧明表示,近幾年國內不少企業穩定擴張,租賃需求持續攀升,使得整體租賃市場空置率持續下探,預期到今年底租金仍呈現上漲趨。今年在新增供給仍相對有限下,到今年底空置率還會下探,甚至跌破3%大關,來到史上最低點;之後隨著2023、2024年新增供給大量釋出,空置率勢必逐步回升。

不過在全球ESG浪潮下,未來辦公大樓的「明日之星」,將是有符合LEED或WELL國際認證的產品,才足以吸引跨國企業的青睞。

高力國際研究部董事梁儀盈表示,現在愈來愈多的跨國公司,在遵循ESG的規範下,選址的時候將更重視辦公大樓的LEED與WELL的國際認證。此時房東或開發商如何透過升級既有大樓設備,或預先在開發階段就導入建置好相關的軟硬體設備,都會是未來「搶客」勝出的關鍵之一。

資料來源: 工商時報 蔡惠芳 2022.05.16

台中建商 喜迎Q2交屋潮–5525順天、3056總太、2539櫻花建

順天(5525)、總太(3056)、櫻花建(2539)第二季起喜迎交屋旺季,營收可望爆衝!順天前四月營收年增逾15倍,首季EPS達1.12元,年增11倍;櫻花建前四月營收暴增逾14倍,在獲利挹注下,上半年虧轉盈可期;總太北屯區雙建案第二季起陸續完工,今年營收獲利攀高峰可期。

其中,順天建設受惠新北市三重區「順天淳美術」與台中「順天科博」交屋挹注下,前四月營收高達33.05億元,年增15.44倍;第一季稅後淨利3.08億元,年增11倍,EPS 1.12元;下半年預計還有總銷約12億元的完銷案「順天景美」完工,今年堪稱豐收年。

順天建設總經理林丙申表示,除了台中南屯區單元三「順天ONE 33」住宅大樓案持續銷售外,今年將於台中太平區與北屯區14期重劃區推出雙建案。

順天建設近幾年在台中陸續推出北屯區「順天景美」、北區「順天謙華」及潭子區「順天豐華」等新建案均完銷,預計今年起進入交屋潮;明年「順天謙華」總銷43億元將完工,成為主要營收來源

此外,總太地產前四月因無新建案入帳,第一季獲利大幅衰減;不過,隨著台中市北屯區、總銷合計近90億元的「總太聚作」與「共好Melody」雙建案,將自第二季起陸續完工,且住家部分均已完銷,預期總太今年營收與獲利將同步噴發。

櫻花建設今年將有台中「櫻花巨人」、「櫻花大櫻國2牛津花園」、「櫻花恰恰好」及桃園「櫻花澍」與「櫻花緻」等五個建案完工,總銷逾百億元。隨著總銷32億元的「櫻花巨人」第二季起完工交屋,挹注櫻花建4月營收高達25.62億元。

法人表示,櫻花建第一季小虧0.07元,在多建案完工挹注下,未來營收與獲利大幅成長可期。

資料來源: 04:102022/05/17 工商時報 曾麗芳 、台中

6186新潤配息3元 殖利率11% (今年完工三大案)

去年每股純益達3.08元的新潤興業(6186),董事會決議配發3元現金股利,依公司昨(16)日收盤價26.8元計算,若後續順利填息,現金殖利率高達11.1%。

新潤指出,今年公司在兩大新案持續完工交屋之下,營運可望維持去年表現。

新潤興業去年在林口A7「鉑麗」、三重「橋峰168」與鶯歌「幸福莊園2期」等三大建案完工交屋挹注下,去年營收達39.75億元、營業利益5.57億元、稅後純益4.22億元,每股稅後盈餘(EPS)3.08元;公司董事會決議擬配發3元現金股利,配發率高達97.4%,若以昨日收盤價26.8元計算,殖利率高達11.1%。

展望今年營運,新潤興業指出,今年完工交屋共有三大新案,包括土城「新潤心城」、桃園航空城「明日莊園」,合計可入帳金額達40.8億元,全年營運可望看齊去年表現。

資料來源: 2022/05/16 23:43:16 經濟日報 記者陳美玲/台北報導